时间: 2025-08-10 13:06:55 | 作者: 乐鱼电竞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这句简洁有力的口号,生动诠释了现代志愿服务奉献与互助的双重价值。前者倡导公民在能力范围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后者则体现社会对的关怀支持。这种双向互动的志愿服务模式,正在我国各地生根发芽,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有时间做志愿者体现的是一种主动奉献的公民精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时间成为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愿意抽出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意味着将个人利益暂时搁置,第一先考虑社会和他人的需要。这种选择背后,是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
中国古代就有邻里相帮,守望相助的传统,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而现代社会将这种互助行为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了系统的志愿服务体系。从社区环境维护到大型赛会服务,从孤寡老人陪伴到偏远地区支教,志愿者们在所有的领域默默付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有困难找志愿者则代表了一种社会支持的温暖承诺。它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没有人需要独自面对困难,总有一双手愿意伸出援助。这种承诺极大地增强了社会成员的安全感以及归属感,特别是对而言,志愿服务往往是他们获得帮助的重要渠道。
在突发自然灾害时,志愿者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救援一线;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困境里,志愿组织也常常提供关键支持。从心理疏导到法律援助,从就业指导到医疗帮助,志愿服务覆盖了民生需求的方方面面。这种有困难找志愿者的机制,有效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的空白地带。
做志愿者与找志愿者的双向互动,正在构建中国社会宝贵的社会资本。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指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志愿服务恰恰创造了这样一种网络,通过持续的互动和信任积累,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当越来越多的人既愿意提供服务,又懂得在需要时寻求帮助,社会就形成了良性的互助循环。这种循环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公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习惯,为更广泛的社会治理创新奠定了基础。
北京市自2014年起大力推进志愿之城建设,出台《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截至2023年,北京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460万人,占非流动人口的21%。北京冬奥会期间,1.8万名赛会志愿者和20余万名城市志愿者提供了超过800万小时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志愿者的风采。
北京市还创新推出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积累的服务时间可在未来兑换相应服务。这一模式既解决了养老资源不足的问题,又促进了代际互助,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上海市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志愿服务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志愿者注册、活动发布、服务记录、激励回馈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上海还率先推行志愿服务分级分类培训体系,针对不相同的领域、不同难度的服务需求,提供专业化培训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并作为高校招生参考。这一政策极大激发了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目前上海中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95%以上。同时,上海还为优秀志愿者提供落户加分、公共设施优惠等实质性激励。
作为志愿者之城,深圳推出了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志愿者可通过服务积累积分,兑换公共交通票、图书券、健身卡等实物奖励,还可以在积分入户政策中获得加分。深圳还设立了志愿者关爱基金,为在志愿服务中受伤或遭遇特殊困难的志愿者提供经济援助。
深圳企业也热情参加志愿服务支持,许多公司为员工提供志愿服务带薪假,鼓励员工在上班时间参与公益活动。这种政府引导、企业响应的模式,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志愿服务的良好生态。
成都市创新推出志愿者+模式,将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深层次地融合。在每个社区设立志愿者工作站,由专业社工指导志愿者开展服务。成都还很重视发展银龄志愿者,鼓励退休人员发挥余热,目前全市60岁以上志愿者超过30万人。
在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中,成都社区志愿者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参与排查登记、物资配送等基础工作,还创新开展了云陪伴线上心理疏导等服务,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志愿力量。
成都市将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这一理念与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深层次地融合,赋予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在成都,这一理念不仅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更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抓手。
成都强调志愿服务不仅是单向付出,而是构建服务-反馈-激励的良性循环。志愿者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能在需要时获得社会支持。
成都将志愿服务从特定群体扩展到全民参与,从阶段性活动发展为常态化机制,真正的完成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
成都特别注重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社会评单的模式,确保志愿服务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成都通过立法保障(《成都市志愿服务条例》)、政策激励、资金支持等,为志愿服务提供坚实制度支撑。将志愿服务融入天府文化,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城市精神。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志愿服务管理效能和服务精准度。构建自我造血机制,确保志愿服务不是一时热情,而是长久事业。
成都的实践证明,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可以通过系统设计和创新实践转化为城市治理的有效模式。这种模式既弘扬了传统美德,又回应了现代需求,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成都将继续深化这一理念,努力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志愿服务之城。
成都作为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标杆城市,确实将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理念落实得既生动又深刻。这座城市通过制度创新、文化浸润和科技赋能,让志愿服务从单纯的公益活动升华为一种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成都经验最可贵之处在于:将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智慧完美融合;用系统性思维构建志愿服务生态链;让志愿服务可感可及、真实有用;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热情。
这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城市气质,正是成都连续多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密码之一。相信随实践的深入,成都还将为全国志愿服务发展贡献更多创新经验。
武汉抗疫中的志愿力量。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数万名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成为城市运转的重要支撑。他们中有接送医护人员的摆渡人,有为方舱医院提供餐食的后勤兵,有在线上开展心理援助的倾听者。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武汉各类志愿者提供服务超过2000万人次,生动诠释了有困难找志愿者的深刻内涵。
志愿者汪勇从一名普通快递员成为生命摆渡人,自发组织志愿者团队解决医护人员通勤问题,后来扩展至协调医疗物资、提供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他的事迹感动全国,荣获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杭州微笑亭的城市温度。杭州市在景区、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区域设立微笑亭志愿服务站点,365天不间断为市民游客提供咨询、急救、便民等服务。自2009年首个微笑亭设立以来,已累计服务超过5000万人次,成为杭州城市文明的金名片。
微笑亭志愿者中既有退休人员,也有在职职工和大学生,他们轮班值守,用专业相关知识和温暖笑容服务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许多游客表示,微笑亭让他们感受到了杭州的城市温度。
广州志愿驿站的社区网络。广州市构建了覆盖全市的志愿驿站网络,这些驿站既是志愿服务阵地,也是社区互助平台。居民能在这里发布微心愿,志愿者则认领完成。小到代买药品、家电维修,大到学业辅导、就业帮助,志愿驿站解决的看似是小事,连接的却是人心。
据统计,广州志愿驿站年均完成微心愿超过10万个,服务群众超过200万人次。这种精准对接需求的志愿服务模式,极大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满意度。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表达。它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每个人都有几率会成为服务提供者,也有几率会成为服务接受者;今天你帮助别人,明天别人帮助你。这种互助共济的精神,正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随着各地政策支持的逐渐完备和志愿服务案例的不断涌现,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正在蒸蒸日上。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公民将志愿服务融入生活方式,更多城市构建起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一同营造温暖、互助、进步的社会环境。(来源:志愿视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