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11-11 01:54:56 | 作者: 乐鱼电竞
最近最近一段时间,中德关系有点微妙,从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因为言论涉台而不得不暂时取消访华开始,德国的媒体对中国就谈不上友善。
尤其是德国《世界报》,最近更是连篇累牍的刊载中国的与之相类似的文章,10月30日中美高层会晤之际,《世界报》就刊载了这样一篇文章。
文章的标题也非常微妙,叫《天才却也残酷——中国是如何变得如此强大的?》,更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在文中偷换了一个概念。
他做的相当的隐蔽,一般人真的很难看出来,而文章的大意则是,是欧洲把“脏活累活”都给中国干了,恰恰也是因为这一点,欧洲现在才会这么惨!
所谓的 “脏活累活”,在全球产业体系中有着清晰的注解 —— 那些高耗能、劳动密集、产业链下游的生产环节,从钢铁冶炼、化工原料加工到电子零部件代工,这些支撑现代工业运转却需承担环境成本与人力成本的领域,早已在全球化进程中集中到中国。
上世纪 90 年代起,随着欧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德国鲁尔区的钢铁厂陆续关停,莱茵河畔的化工园区逐步缩减产能,欧洲企业将研发设计、品牌运营等高端环节留在本土,把污染排放高、利润空间薄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
这种分工曾让欧洲尝到甜头。中国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效的生产能力,将低成本的工业制成品源源不断输往欧洲,2024 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 7875 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欧出口的机电产品、化工中间体、轻工制品等占比超 65%。
欧洲消费者得以用更低价格获得日常商品,企业则通过剥离低端产能实现利润率提升,德国汽车巨头大众集团 2010 至 2020 年间,仅通过在华代工零部件就降低了近 20% 的生产成本。
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 2022 年的报告数据显示,这种分工使欧盟每年节省约 1200 亿欧元的生产开支,相当于欧盟 GDP 的 0.8%。
在此过程中,欧洲逐渐形成了 “高端依赖”—— 本土制造业聚焦汽车、精密仪器、奢侈品等领域,基础工业产能持续萎缩,德国钢铁产量从 2000 年的 4600 万吨降至 2024 年的 3200 万吨,化工基础原料自给率不足 40%。
转折点出现在能源危机与供应链重构的双重冲击下。2022 年以来,欧洲天然气价格最高涨幅达 10 倍,依赖能源进口的欧洲制造业首当其冲。
德国巴斯夫集团路德维希港工厂作为欧洲最大化工基地,因天然气成本飙升被迫关闭 30% 的产能,而其位于中国湛江的工厂却能满负荷生产,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不仅有稳定的能源供应,更有从原油裂解到成品加工的全链条产能支撑。类似的场景发生在多个行业:
欧洲铝业巨头挪威海德鲁关闭了本土 60% 的电解铝产能,却加大对中国合作伙伴的采购量;意大利电子代工企业纬创资通因本土零部件短缺,将 50% 的订单转移至中国昆山工厂。
欧盟自 2023 年起推行对华 “去风险” 战略,试图通过加强贸易审查、扶持本土产能减少对华依赖,但这种调整却暴露了产业空心化的短板。欧盟委员会 2025 年的报告数据显示,仅化工行业若实现基础原料自给,需投入至少 800 亿欧元建设新工厂,且建设期长达 5 至 8 年。
更现实的是,欧洲缺乏承接低端产能的配套体系 —— 德国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州曾计划重建钢铁厂,却因环保审批、人力成本等问题搁置,最终不得不继续从中国进口钢材,而此时的进口价格已因运输成本和市场波动上涨 40%。
德媒的感慨背后,是对全球产业分工本质的重新认知。中国承接 “脏活累活” 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构建了无法替代的产业优势。
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不仅承担了全球 50% 以上的粗钢生产,更通过技术创新将吨钢能耗降低至 360 千克标准煤,低于欧洲中等水准的 410 千克;在电子代工领域,中国企业已实现从零部件到整机的全流程制造,深圳富士康工厂的生产线%,远高于欧洲同类工厂的 50%。
这些能力让中国成为全世界供应链的 “稳定器”,2024 年中欧贸易额在全球经济波动中仍保持 3.2% 的增长,正是这种稳定性的直接体现。
欧洲的困境本质上是自身政策选择的结果。过度依赖外部产能导致的供应链脆弱性、对传统能源的路径依赖、产业升级过程中的 “低端脱节”,这样一些问题并非中国造成,却在能源危机中集中爆发。
德国联邦统计局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 年德国制造业进口成本同比上涨 28%,其中 60% 的涨幅源于本土缺失的中间品生产环节。欧盟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在 2025 年中欧经贸对话中坦言,“欧洲要重新思考产业政策,既不可以忽视与中国的互补性,也必须构建更具韧性的本土产能”。
如今,欧洲正在艰难调整。德国政府推出 100 亿欧元的 “工业回流基金”,重点扶持钢铁、化工等基础产业;欧盟与中国在 2025 年 “首轮工商领袖对话” 中达成共识,在绿色能源、储能等领域深化合作,试图通过技术协同弥补产能短板。
但这一过程注定漫长,正如《商报》文章所指出的,“过去四十年形成的产业分工不可能在四年内逆转,欧洲必须正视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而非将困境归咎于承担了分工责任的中国”。
全球产业分工从来都是利益共生的选择,中国承接低端产能时付出了环境与资源成本,欧洲享受高端收益时却忽视了基础产业的支撑价值。
德媒的这句感慨,与其说是指责,不如说是对全球化逻辑的深刻反思 —— 当 “脏活累活” 构建的产业根基被削弱,再华丽的高端经济也终将摇摇欲坠。
一开始想白嫖,后来发现白嫖的人被养懒了,习惯改变了,想叫懒鬼变勤快比叫勤快的人变懒难多了,以后我们的祖国也会遇到这一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