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6-18 02:43:44 | 作者: 乐鱼电竞
4月14日上午,10辆满载化工品、笔记本电脑、汽车配件等货物的氢能重卡在重庆石油赶水加氢站加氢后启程,途经贵州,最终将抵达广西钦州港出海。这标志着我国首条跨区域氢能重卡干线正式贯通,并将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
此条“氢走廊”全程约1150公里,中途设有4座加氢站,将带动重庆、贵州、广西周边中短途支线物流应用场景,是我国西部地区氢能产业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加快建设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作为我国首条以氢能重卡为核心的干线物流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一期的4座加氢站全部为承建,分别是重庆赶水加氢站、贵阳综保加氢站、百色伟鑫加氢站、南宁振兴加氢站,形成稳定供氢网络。该“氢走廊”沿线经过的重庆长寿、贵州六盘水、广西百色等地氢能资源丰富,电解水制氢、氨分解制氢等技术已实现规模化应用。通过构建长距离、高落差的干线氢能应用场景,创新“陆到海”物流运营模式,为复杂地理条件下的氢能运输提供了全国领先的可借鉴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通道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是产业纽带。据悉,陆海新通道途经重庆公路物流基地、贵州快递物流园、南宁市沙井江南物流园区等,应用场景丰富。该条“氢走廊”的建设将充分的发挥沿线省区市的资源和产业优势,构建“绿色通道物流体系+氢能供给体系+氢能产业创新体系”的氢能全业态发展格局,促进交通、能源与产业深层次地融合,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西部地区高水平发展。
此前,川维化工联合重庆石油,在国内外没有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利用副产氢开创性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燃料电池供氢中心,一期日供氢能力3200公斤,成为支撑氢走廊建设的重要仓储设施。重庆石油率先建成投营7座加氢站,成为重庆第一大氢能加注运营商,并建成全球首座使用地下储氢井的加氢站、西南首座“油气氢电服”全业态综合加能站。广西石油建成7座加氢站,是广西最大的车用氢能供应商,率先打造了全国首座商业化氨分解制氢加氢一体站,并牵头成立了“广西氢能联合会”,构建了政企沟通、行业交流、产学研用、产业链协同的氢能平台。贵州石油依托贵阳综保二号加氢站建设,促进了政策、技术与资源协同,打造了氢能站建设模板,为省内氢能加注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石化高级副总裁喻宝才表示,中国石化全力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建设,为氢能重卡提供稳定、高效的供氢保障。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沿线加氢网络布局,推动绿氢制备技术创新,确保氢能供应安全可靠。同时,我们将深化与产业链各方的合作,共同探索氢能储运、加注等环节的降本增效路径,助力打造绿色低碳的氢能物流示范工程,为国家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喻宝才说。
“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渝黔桂线路的贯通,将为全国高落差复杂地理条件下公路运输提供绿色物流解决方案,推动通道建设和氢能产业链发展的深层次地融合,实现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产业聚要素,更好助力打造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副主任向倩表示。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涂兴永表示,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将有利于加快拓展氢汽车干线运输场景,加速氢汽车规模化应用,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进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下一步,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将积极推动整车企业持续优化氢燃料汽车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会同相关金融机构、物流公司加快探索商用化运营模式,同时逐渐完备加氢基础设施布局,加速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提质扩容,带动全市氢燃料汽车产业发展。
中国石化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阚筇表示,此次氢能重卡的首发,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在绿色物流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中国石化将继续深化与沿线地区氢能企业的合作,推动氢能物流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区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下一步,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将着力构建“422”示范建设体系,形成区域、管理、运营、政策“四协同”机制,打造“千辆级”氢能货车示范场景与“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双千项目,创新搭建全国首个“氢车管理+碳管理”双系统平台,并逐步拓展至“13+2”省区市,形成更完善的氢能物流网络,促进交通、能源与产业深层次地融合,带动氢燃料电池技术升级,积极推动可再生资源制氢及先进储运技术发展,为行业树立技术创新标杆。
预计到2027年,渝黔桂线座,推广氢燃料电池货车超过1500辆,年碳减排超过20万吨。
近年来,中国石化持续打造第一氢能公司,已建成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11个、加氢站144座,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京沪、京津、成渝、沪嘉甬、济青和汉宜高速7条“氢走廊”,基本覆盖了“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成为全世界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下一步,中国石化将继续积极做出响应国务院国资委“氢能高速”倡议,联合整车企业、氢燃料电池系统企业、大型物流公司、氢能源及加氢站运营企业等,逐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巩固和完善氢能产供储销网络,持续探索可推广、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引领氢能产业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