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0-24 21:20:06 | 作者: 乐鱼电竞
1、完成每天的任务后,都能顺利领取到20-30元不等的微信红包。微信群满员后,迅速解散群聊并拉黑入群网友,从而非法占有网友交纳的“入职费”。
2、“雇佣”部分网友成为禁言微信群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需额外交纳“保证金”,但每天可以额外领取工资。
3、对部分网友宣称,只要再交纳“入职费”,在朋友圈发布五条广告,每日工资翻倍。
“在吗?我的手机刷机后,手机号码什么都没有了,你把你的手机号码发来,我存下。”今年年初,太原市民宋女士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微信,宋女士绝对没任何警惕性,就把号码发给对方。
随后对方传来:“我发到你手机的验证码收到了吗?我刷机后登录微信需要好友的验证,把收到的验证码发给我。”随后一个以151开头的手机号码发过来验证码,宋女士立即有所警觉,给朋友打电话后得知,朋友的微信果然被盗了。
这是骗子常用的伎俩,一旦骗子进一步要求告知验证码时,就更要留心,这样的一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因为跟你对话的好友微信被盗,通过盗用的微信,骗子用好友的微信骗取你的手机号和验证码之后,就能盗取你的微信。
此类骗局都打着免费领取礼物的旗号,大家只需支付一点儿“邮费”,就能够得到似乎价值高额的礼物。例如,不久前微信朋友圈曾火爆一时的“香奈儿口红试用”骗局,不少爱美的女生申请之后,在对方的网页上填入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结果,不但收到的口红是假货,还为此支付了“快递到付”费。
实际上,这并非快递费,而是“代收货款”,也就是说,骗子利用微信朋友圈打着“产品试用”的幌子做起了虚假销售的勾当。这种骗术比之前的集赞送礼来骗运费更隐蔽,骗的不是运费,而是货款。骗子以收件人支付货物运费的名义骗取货款,网友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将“货款”当成“快递费”,上了骗子的当。
众多骗局中,利用人们的善良与同情心,无疑是最让人深恶痛绝的事情。与街头上的假乞丐、假求助者不同,现如今利用微信朋友圈的此类骗子也不少。根据警方掌握的情况,朋友圈中有关“生病求献血”“贫困求捐款”“帮忙找孩子”等传递正能量的文章有不少,但在这些看似“正能量”的内容中,往往标明的联系方式及用来募集的银行账号都是骗子提前设好的局。
朋友圈这些消息中往往包含电话、银行卡号等信息,要第一时间向官方核实之后再行动,避免落入骗子陷阱。
王先生微信上的一名“老朋友”突然发来信息。对方称有朋友出了车祸,急需借两万元,但他在外地赶不回,希望王先生能借钱应急。由于这笔钱数目较大,王先生留了个心眼,直接拨打了朋友的电话,没想到朋友一头雾水,他才发现对方是骗子。
事后,王先生的朋友发现,自己的微信登录不上,一直提示为密码错误,这才明白自己QQ号被盗,不法分子利用了QQ号登录微信来骗钱。盗号诈骗通过盗取好友微信账户,冒充好友向当事人进行诈骗。
当遇到好友通过微信向你借钱、汇款时,务必通过电话或见面确认,并定期查杀电脑或手机木马病毒,及时来更新防火墙,谨防被不法分子钻空子。
自称是的黄某,用化名通过微信加好友认识了家境殷实的李女士。此后,黄某以谈朋友为由取得李女士的信任,并以家中长者重病急需住院费为由,骗走李女士现金3万元。
微信的“定位”“摇一摇”等功能为不法分子提供了途径,骗子可以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与人搭讪,骗取信任,进而以借钱、商业资金紧张、手术等为由骗取钱财。使用“微信”“漂流瓶”等新型交友工具时,交友一定要谨慎。在网络设置中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遇陌生人搭讪时最好还是不要搭理,如果对方提出借钱等要求时,需提高警惕。
苏女士参与砍价活动,把微信里的好友都哀求了一遍,最后将原价6088元的手机砍到千元以下,想想这样的价格也算是捡便宜了,申请“领取”后,对方需要先付款才会寄货。但是收到的却是一部长得像名牌的山寨手机,联系客服对方却振振有词,“我们的活动说的是‘高档手机’,又没说是该品牌手机,只是样子像而已。”说完就挂了电话,并将苏女士拉黑。
微信“砍价”“助力”只是网络微信营销的一种方式,不同的账号举办类似活动有不一样的目的,“有的真的是为了产品营销宣传,而有的则是为了骗粉丝关注、骗取个人隐私信息等,更有甚者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为了后续的诈骗。”绝对不能贪图小便宜,以防掉进微信骗局里。
古先生利用微信认识了蒋某,两人几次交谈后便成为好友。因为蒋某在深圳,所以古先生想通过蒋某在当地购买一个钱包。“因为聊得很好,所以当时从网上转了3000元给他,叫他帮我买钱包。”然而,就在钱转出去后,古先生却无法给蒋某某发消息。这时,古先生才想到自己被对方拉入黑名单。
“代购”在国内风生水起,一刷朋友圈满屏都是代购、海淘等信息,冲着“货真价实”“限量发行”等噱头,代购成为不少年轻人追捧的新时尚,但随之而来的纠纷也慢慢变得多。但不管是网上代购还是找人代购,大家都要多留个心眼。请人代购时,应要求代购人提供购物凭证,如订单截图、购买日期、订单号、收银单据及出售商家的联系方式、物流运输证明等,以便日后发生纠纷时方便维权。
诈骗者靠“点赞”套取个人隐私信息,商家发布活动时不透露联系方式,仅写着电话通知,要求参与者将自己的电话和姓名发给商家,一旦所收集的信息够多了,这种“皮包”网站就会自动消失。
对这种点赞的信息还是先查证一下,打个电话咨询一下,必要的时候能把咨询答复录下来,防止商家到最后“赖账”,也可以直接实地去看一下,眼见为实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此郑重提醒,微信是一个聊天平台,陌生人通过您的朋友圈能够正常的看到您的一切动态。一旦添加,你的照片、信息及全部动态有可能暴露在陌生人的眼中,这样难免会增加困扰。所以若不是熟人或是没有交集的人,请不要乱加对方为好友。如果误加了,马上选择删除是没有用的,陌生人在短时间内还是能够正常的看到你朋友圈的动态。最好的办法是点击陌生人的头像直接加入“黑名单”,或者选择“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这样你的信息就相对安全隐私了。
千万不要有小贪小利思想,切勿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会砸到你身上。回顾整个案件,从推广、加好友、拉入微信群、交纳入职费、尝到小甜头、解散微信群到最终发现被骗,每一个环节都是套路,一定要擦亮眼睛,保持警惕心理。假如发现有诈骗行为,要及报警。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